专业设置
首页 > 学院首页 > 本科生教学 > 专业设置 > 正文
 

机器人工程专业

发布日期:2021/06/29 14:11:58

一、专业概况

本专业是入选国家首批新工科建设项目孵化新工科专业,是我校“双一流”学科建设重点培育专业之一。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包括机械工程、电气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在内的交叉学科。本专业毕业生适于在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、高新技术企业等单位从事与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、教学、系统设计、技术开发、工程应用和经营管理等工作。

二、培养目标

培养基础知识扎实,专业面向宽厚,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协调发展,系统掌握数学、物理等自然科学和机器人机构、传感、控制与智能相关的基础知识、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,具有机器人系统设计、开发和应用能力,具有家国情怀、精英素养、能源特质的,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具有国际视野和可持续发展,可从事与机器人工程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、系统设计、技术开发、工程应用、组织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。

三、课程体系

本专业的主干学科:机械工程、控制科学与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、仪器科学与技术。

专业核心课程:工程力学、精密机械设计、模拟电子技术、数字电子技术、控制工程基础、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、机器人学、机器人感知与交互技术、信号分析与处理、嵌入式系统设计、机器人机构与结构设计、电机驱动与运动控制、人工智能、机器学习。

根据厚基础、宽口径、多学科交叉的原则,本专业设置了先进的理论课程体系,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必修课、机器人智能控制与感知课程组、特色课程、国际化课程组、前沿专题课程组、专业任选类课程、扩展训练类课程组和实践类课程等。

四、专业特色

机器人工程专业以智能机器人为主要研究对象,侧重矿山特种机器人方向。凸显“新工科”特点,响应国家战略号召。重实践能力培养:新工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“重实践”。为了避免学生死读书,读死书,设置了较多实验实践课程。一方面,在大部分专业课程中加入实验学时,做到理论即时落地;另一方面,设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课程设计,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动手贯通所学知识。多学科交叉融合,课程安排合理有序。多学科有机融合:机器人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专业,培养方案涉及多学科知识。一方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,由优秀教学团队承担相关课程。另一方面,为了避免简单的课程堆叠,由多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创新性开设机器人工程综合性课程,如机器人学,机器人机构与结构设计,机器人感知与交互技术等课程,并编撰相应教材。专业培养合理有序:由于机器人工程专业涉及多个学科,为了合理有序安排课程,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系先后组织多次培养方案研讨会,就课程先修顺序展开了细致的梳理。目前培养方案不但符合教务处提出的框架要求,也全面兼顾专业规律,由浅入深,层层深入。

本专业以矿山特种机器人为对象,依托院士领衔的智慧矿山与机器人研究院、矿山机器人研究中心、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、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、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,及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,与知名机器人研发企业签订有战略合作协议,为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。全面施行本科生导师负责制,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全覆盖,积极引导参与大学生学科竞赛,加强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技能训练,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、创新能力,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。与国外高校建立有短期交流、2+2、3+1、3+2、4+2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交流。

五、师资力量

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,现拥有教师14人,全部具有博士学历,教授2人、副教授8人、讲师4人。其中越崎青年学者3人。除专任教师外,还有来自控制、机械、计算机等学科的教授承担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工作,具有显著的跨学科培养特色。

六、就业深造

在我国智能制造和人工智能突飞猛进背景下,机器人工程专业已成为我国异军突起的新工科明星专业,人才缺口和上升空间巨大。据工信部统计,到2025年,我国机器人行业人才需求缺口超过500万,就业前景光明。本专业是控制科学与工程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机械工程等跨多学科的新兴专业,读研、出国等深造途径众多。每年有约20%的毕业生可免试攻读硕士(博生)研究生。